不负用户不负吉利,银河L7月销再破万

据吉利汽车集团发布的8月销量数据显示,吉利银河L7市场表现持续走高,8月份销量达11117辆,环比增长超10%。

作为吉利银河系列的首款产品,银河L7上市3个月,销量节节攀升。6月,银河L7上市销售的第一个整月,销售接近万台,直接进入该细分市场的第一阵营;7月,银河L7首次实现月销破万,在竞争最为激烈的A级市场上表现出强劲的增长态势;8月,银河L7销量再度过万,且保持稳定增长趋势,成为15万级插混SUV的有力竞争者。

不得不说,银河L7这样的成绩,是成功的。

《e汽车》也从这样的成功中总结出两点“方法论”:一是尊重用户需求,坚持造“每个人的智能精品车”;二是立足产品本身,打造“15万级最值得购买的新能源SUV”。

15万级必选,是银河L7的初心

银河L7入市的时候,15万级插混SUV市场内卷且单调。

内卷,是因为插混市场的巨大增量,让更多汽车厂商看到了15万级电混SUV的机会,纷纷推出强有力的产品参与竞争。比如,今年1-7月,中国插混汽车市场体量同比去年增长92.6%,远超其他细分赛道,市场上也涌现了多款插混SUV。

单调,则是因为“霸榜”的比亚迪宋家两兄弟,上浮有宋PLUS DM-i,下探有宋Pro DM-i,二者无缝接壤,基本上不给其他产品留机会。

在这样的背景下,银河L7要想成为“15万级最值得用户购买的新能源SUV”,制胜的法宝只能是自身过硬的基本功,以及可以加分的创新配置。

所以,我们看到了吉利银河L7这款诚意之作:

凭借e-CMA智能电混架构、新一代的雷神电混8848和神盾电池安全系统等领先的电动技术,银河L7让用户切实感受到吉利在插混技术领域的迭代和升级;

拥有银河N OS智能系统、吉利全栈自研的全球首个汽车行业全场景AI大模型等先锋的智能科技,远超国家标准的电池安全等级、严格把控的座舱选材用料和制作工艺等越级配置,以及“无短板”基本功、宠爱副驾、多屏联动等宠粉设计,银河L7让用户更进一步体会到“既要又要还要”被实现的满足感;

还有,13.87万-17.37万元的真香价格设定,银河L7真切地展示了「高价值」不等于「高价格」,让用户更加坚定了“只买对的,不买贵的”的决心。

综合来看,吉利银河L7的每一项产品力技术都具备革新竞争力,可以称之为一款自带「高价值、高品质」属性的精品车。

也正是银河L7这样一款满怀诚意的产品,给用户带来了全新的选择,才使得吉利有机会突围,一举打破了此前15万左右插混SUV市场产品单一的局面,从而帮助银河L7进入“15万级必选”清单。

月销过万,是银河L7和用户互相成就

仔细分析吉利银河L7的成功,其背后离不开吉利长期以来坚持为用户打造精品车的理念传承。从“造每个人的精品车”到“造每个人的智能精品车”,改变的是品牌口号,不变的是吉利“只做高价值产品”的使命。

更离不开,吉利几十年来的技术沉淀。涉足造车近三十年,吉利汽车集团已经构建起体系化研发制造体系,尤其是在新能源和智能化领域,吉利起步早、布局深,产业体系覆盖三电、芯片、智能架构、智算中心、电池回收等多个领域。截至目前,吉利已经在新能源领域研发投入达近千亿元,专利技术累计达3500多项。夯实的技术体系,保障了吉利可以有高质量产品稳定输出。

还有最重要的一点,吉利自成体系且极具深度的用户思维,促进了吉利银河系列的诞生。

银河L7这款车的造型设计、驾控性能、智能安全等方面,精准命中当代年轻人的痛点问题,一步到位地解决了用户的用车顾虑,让用户可以在繁杂的产品选择中,得以实现“花更少的钱、买到更好的产品”,先人一步享受科技普惠带来的便利。

应用户需求而生,用户用脚投票。

银河L7上市3个月销量持续攀升,连续两个月销量过万,正是对银河L7表示认可的具象化显现。

还有一项值得分析的数据是,银河L7的平均成交价已达到16.5万元,其中选购高配和顶配车型的用户超9成,远高于同级其他热销插混SUV。这也就意味着,吉利银河系列想要构建的高价值产品体系,已经初步获得用户认可。

接下来,银河L7和用户之间将进入“口碑传播”的裂变式阶段。我们有理由相信,在接下来的几个月时间里,银河L7会更加走进用户的内心深处,成为用户评价体系里“15万级最值得购买的新能源SUV”。

总结

吉利银河系列发布仅半年的时间,便以迅雷之势打出“组合拳”。

3款新品接连问世,银河L7已经在售,银河L6即将上市,银河E8也掀开了神秘的面纱;独立运营的渠道迅速落地,至今已有超过450家渠道投入运营。

银河之志,来势汹汹。

但是,《e汽车》想说,吉利的谋局不止在眼前。力求长远的决心,注定吉利银河的每一步都要稳着走。「质价比」更高的产品推出以及正向的用户口碑积累,让它的未来布局充满了无限可能。


声明:本网转发此文章,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,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、消费建议。文章事实如有疑问,请与有关方核实,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,仅供读者参考。